English 手机版

微生物在传统茶加工中的应用

发布时间:2021-11-05 点击次数:
  • (1)传统茶加工中微生物种类

      关于传统茶加工中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获砖茶、普洱茶、六堡茶以及康砖茶等黑茶加工中。

    A.茯砖茶

      茯砖茶主产于湖南和四川。其中关键工序是“发花”。“发花”的实质是借助优势菌群体内物质代谢及分泌的胞外酶,实现获砖茶色!香!味物质的转化,同时产生俗称“金花”的闭囊壳,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品质。研究证实获砖茶加工中主要的优势菌群为散囊菌属,其次还存在非散囊菌属优势菌黑曲霉等。获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能产生各种胞外酶,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,催化茶叶中相关物质的氧化、聚合、降解和转化。

    B. 普洱茶

       普洱茶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。研究发现,普洱茶握堆过程中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其品质形成起决定作用。目前,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共发现球菌属、芽抱杆菌属、短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四类细菌。

    C. 六堡茶

      目前关于六堡茶的科学研究甚少,其中微生物的研究更是缺乏。研究表明,六堡茶握堆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霉菌中的曲霉属、绿霉属、根霉属、青霉属、毛霉等。有学者认为六堡茶陈化阶段中产生的有益菌为黄霉菌。

    D. 康转茶

      康砖茶属于四川南路边茶。研究证实了康砖握堆过程中优势菌株为黑曲霉。

    E. 红茶

      关于红茶加工中的微生物,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,酵母菌、真菌、细菌等三类微生物是影响其品质的最主要微生物。

    (2)徽生物的酶促作用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

    A. 黑茶

      黑茶加工的关键工序是“渥堆”,其实质目前有不同理论学说,但以微生物学理论为主。即在湿热条件下,微生物为满足自己对碳氮的需求,分泌多种胞外酶进行酶促作用,使多酚、纤维素、果胶、萜烯类、蛋白质等物质转化成各种滋味和香气成分。综合以上研究表明,黑茶加工中主要有益菌群为冠突散囊菌、黑曲霉、青霉、根霉以及酵母等。

      冠突散囊菌能产生各种胞外酶,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,催化茶叶中相关物质的氧化、聚合、降解和转化;能促进脱镁叶绿酸酷以及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,从而形成黑茶橙黄明亮的汤色;也能促进醛酮类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含量的增加,形成黑茶独特香气。

      黑曲霉能产生酸性蛋白酶、单宁酶、葡萄糖淀粉酶、纤维素酶、果胶酶等多种酶系,在以上多种酶共同作用下,茶叶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成多种有机酸、单糖、氨基酸、水化果胶和碳水化合物,从而形成黑茶甘滑、醇厚的物质基础。

      青霉菌也能产生多种酶。其产生的纤维素酶能水解茶叶中的纤维生成单糖!寡糖和多糖,赋予普洱茶更多的回甘味觉,产生的青霉素可消除或抑制杂菌以及腐败菌,对普洱茶品质形成起辅助作用。

    根霉属具有多重酶系,能分泌淀粉酶、酸性蛋白酶、酒化酶、乳酸,其中淀粉酶活性较高,可产生有机酸,芳香醛类物质,赋予黑茶独特的风味。

      酵母菌含有丰富的酶系统,如蔗糖酶、麦芽糖酶,该菌代谢除分泌各种酶系外,还产生有机酸,人体需要的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生理活性物质,均能提升普洱茶的品质。

    B. 红茶

      研究表明,在红茶加工中,酵母菌能促进氨基酸转化分解,从而提高红茶茶汤鲜爽味;同时,可引起红茶中芳香物质的分解、转化、聚合,使一些青草味散失,促进花香甜味的形成,提高红茶香气;霉菌能分泌淀粉酶、葡萄糖生产酶、麦芽糖酶、界限糊精酶等生物酶,具有液化和糖化淀粉的能力,对提高红茶中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增进香气和滋味均有良好作用;纤维素细菌则通过纤维素酶将芽叶中的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,再转化为葡萄糖,使粗老茶的茶汤由不爽醇的粗老味转向甜醇鲜爽味,提升粗老低档红茶品质。